书法的格言 四字书法名句集锦115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书诀》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宋.姜夔《续书谱》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唐.韦续《墨薮》
▲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宋.姜夔《续书谱》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
▲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晋.王羲之《论书》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
▲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清.梁献《学书论》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清.刘熙载《论用笔》
▲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
▲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唐.卢携《临池诀》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清.冯武《书法正传》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清.王淑《论书滕语》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北宋.苏轼《论书》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论书》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丝来线去,脉络分明。《书学详说》
▲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唐.孙过庭《书谱》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唐张怀灌《文字论》
▲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明.项穆《书法雅言》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北宋.黄庭坚
▲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清.笪重光《书筏》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梁武帝《又答论》
▲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清.梁献《学书论》
▲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清.华琳《南宗诀秘》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
▲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清.王淑《论书滕语》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清.刘熙载《艺概》
▲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清.笪重光《书筏》
▲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书之六局,以气为主。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宋.姜夔《续书谱》
▲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清.刘熙载《艺概》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清.梁献《评书贴》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明.项穆《书法雅言》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唐.欧阳询《用笔论》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辩正安排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清.刘熙载《艺概》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宋.姜夔《续书谱》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宋.姜夔《续书谱》
▲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笔髓论》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清.冯班《钝吟书要》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书,心画也。〔中〕扬雄:《法言?问神》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
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
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中〕蔡邕:《九势》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势》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中〕孙过庭:《书谱》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中〕苏轼:《论书》
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写字者,写志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中〕卫夫人:《笔阵图》
用笔须手腕轻虚。〔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中〕李世民:《笔法诀》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中〕韩方明:《授笔要说》
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中〕林蕴:《拨镫序》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中〕苏轼:《论书》
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中〕苏轼:《论书》
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中〕丰坊:《书诀》
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中〕丰坊:《书诀》
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中〕徐渭:《笔玄要旨》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
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中〕蔡邕:《九势》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中〕蔡邕:《九势》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中〕蔡邕:《九势》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蔡邕:《九势》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中〕蔡邕:《九势》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中〕蔡邕:《衍极》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中〕卫夫人:《笔阵图》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中〕王羲之:《书论》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中〕王羲之:《书论》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中〕王僧虔:《笔意赞》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中〕欧阳询:《传授诀》
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中〕孙过庭:《书谱》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真书》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折绞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中〕丰坊:《书诀》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僵,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察其纽络一路。〔中〕笪重光:《书筏》
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中〕笪重光:《书筏》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用笔沉劲,姿态乃出。〔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倪矣。〔中〕王澎:《论书剩语?运笔》
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书家贵下笔者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中〕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几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中》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包世臣:《艺舟双揖?历下笔谭》
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逆人、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有振、摄二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中〕周星莲:《临地管见》
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虽瘦亦肥。〔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其墨或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中〕欧阳询:《用笔论》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中〕孙过庭:《书谱》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中〕笪重光:《书茂》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沈,笔飘则墨浮。〔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
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中〕蔡邕:《九势》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画少处,力量要足以当多;瘦处,力量要足以当肥。〔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法者,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是事实,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中〕蔡邕:《笔论》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中〕蔡邕:《笔论》
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欲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中〕王羲之:《书论》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中〕王僧虔:《笔意赞》
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中〕虞世南:《笔髓论?释真》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中〕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中〕孙过庭:《书谱》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中〕孙过庭:《书谱》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中〕柳公权:《旧唐书?柳公绰传》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中〕黄庭坚:《论书》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中〕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中〕冯班:《钝吟书要》
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以法为主,气以辅之,则任笔所之,无不如志矣。〔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有关书法的名言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字怕练,马怕骑
●字无百日功
●拳要打,字要练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声)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
关于书法的名言有哪些
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1、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2、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13、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4、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15、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6、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17、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四字书法名句集锦
1.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2.扬清厉俗: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3.整旅厉卒:整训军队,激励士卒。
4.夕寐宵兴:晚睡早起。形容勤奋不息。
5.学无止境:用勤奋学习的方式适应环境。
6.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7.搦朽磨钝:指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励求进。
8.奋发图强: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9.廉顽立懦:指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
10.斗志昂扬:昂扬:情绪高涨。斗争的意志旺盛
▲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书诀》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宋.姜夔《续书谱》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唐.韦续《墨薮》
▲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宋.姜夔《续书谱》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
▲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晋.王羲之《论书》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
▲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清.梁献《学书论》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清.刘熙载《论用笔》
▲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
▲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唐.卢携《临池诀》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清.冯武《书法正传》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清.王淑《论书滕语》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北宋.苏轼《论书》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论书》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丝来线去,脉络分明。《书学详说》
▲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唐.孙过庭《书谱》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唐张怀灌《文字论》
▲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明.项穆《书法雅言》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北宋.黄庭坚
▲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清.笪重光《书筏》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梁武帝《又答论》
▲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清.梁献《学书论》
▲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清.华琳《南宗诀秘》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
▲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清.王淑《论书滕语》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清.刘熙载《艺概》
▲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清.笪重光《书筏》
▲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书之六局,以气为主。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宋.姜夔《续书谱》
▲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清.刘熙载《艺概》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清.梁献《评书贴》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明.项穆《书法雅言》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唐.欧阳询《用笔论》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辩正安排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清.刘熙载《艺概》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宋.姜夔《续书谱》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宋.姜夔《续书谱》
▲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笔髓论》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清.冯班《钝吟书要》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书,心画也。〔中〕扬雄:《法言?问神》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
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
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中〕蔡邕:《九势》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势》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中〕孙过庭:《书谱》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中〕苏轼:《论书》
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写字者,写志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中〕卫夫人:《笔阵图》
用笔须手腕轻虚。〔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中〕李世民:《笔法诀》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中〕韩方明:《授笔要说》
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中〕林蕴:《拨镫序》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中〕苏轼:《论书》
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中〕苏轼:《论书》
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中〕丰坊:《书诀》
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中〕丰坊:《书诀》
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中〕徐渭:《笔玄要旨》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
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中〕蔡邕:《九势》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中〕蔡邕:《九势》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中〕蔡邕:《九势》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蔡邕:《九势》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中〕蔡邕:《九势》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中〕蔡邕:《衍极》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中〕卫夫人:《笔阵图》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中〕王羲之:《书论》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中〕王羲之:《书论》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中〕王僧虔:《笔意赞》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中〕欧阳询:《传授诀》
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中〕孙过庭:《书谱》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真书》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折绞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中〕丰坊:《书诀》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僵,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察其纽络一路。〔中〕笪重光:《书筏》
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中〕笪重光:《书筏》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用笔沉劲,姿态乃出。〔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倪矣。〔中〕王澎:《论书剩语?运笔》
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书家贵下笔者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中〕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几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中》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包世臣:《艺舟双揖?历下笔谭》
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逆人、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有振、摄二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中〕周星莲:《临地管见》
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虽瘦亦肥。〔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其墨或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中〕欧阳询:《用笔论》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中〕孙过庭:《书谱》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中〕笪重光:《书茂》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沈,笔飘则墨浮。〔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
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中〕蔡邕:《九势》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画少处,力量要足以当多;瘦处,力量要足以当肥。〔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法者,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是事实,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中〕蔡邕:《笔论》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中〕蔡邕:《笔论》
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欲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中〕王羲之:《书论》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中〕王僧虔:《笔意赞》
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中〕虞世南:《笔髓论?释真》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中〕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中〕孙过庭:《书谱》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中〕孙过庭:《书谱》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中〕柳公权:《旧唐书?柳公绰传》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中〕黄庭坚:《论书》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中〕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中〕冯班:《钝吟书要》
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以法为主,气以辅之,则任笔所之,无不如志矣。〔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有关书法的名言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字怕练,马怕骑
●字无百日功
●拳要打,字要练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声)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
关于书法的名言有哪些
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1、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2、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13、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4、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15、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6、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17、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四字书法名句集锦
1.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
2.扬清厉俗: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3.整旅厉卒:整训军队,激励士卒。
4.夕寐宵兴:晚睡早起。形容勤奋不息。
5.学无止境:用勤奋学习的方式适应环境。
6.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7.搦朽磨钝:指才能低下的人也在激励求进。
8.奋发图强:图:谋求。振作精神,以求强盛。
9.廉顽立懦:指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
10.斗志昂扬:昂扬:情绪高涨。斗争的意志旺盛
2020-08-15
下一篇:人生四字格言 四字座右铭
最新文章
激发潜能,点燃梦想:励志古语名言
https://www.vodmaker.com/293316.html
晋组词语词
https://www.vodmaker.com/293315.html
狗狗搞笑语录,笑翻你的每一天
https://www.vodmaker.com/293314.html
名人名言:提升自我,成就人生
https://www.vodmaker.com/293313.html
拟人造句大全
https://www.vodmaker.com/293312.html
热门文章
教研组格言 美篇精彩开头和结尾
数学是无穷的科学.——赫尔曼外尔 数学中的一些美丽
艾滋病格言 预防艾滋10条顺口溜
1.与艾滋病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格言别录全文 格言别录全文及译文
朱子治家格言 朱熹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事林广记警世格言 增广贤文最经典20句
首先改正:个人自扫门前雪——各人自扫门前雪。 一、
舞蹈老师格言 舞蹈教学理念一句话
1、我持续跳着、跳着、跳着,跳到只剩下舞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