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言句 书法名句集锦111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书诀》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宋.姜夔《续书谱》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唐.韦续《墨薮》

  ▲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宋.姜夔《续书谱》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

  ▲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1326236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

  ▲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晋.王羲之《论书》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

  ▲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清.梁献《学书论》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清.刘熙载《论用笔》

  ▲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

  ▲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唐.卢携《临池诀》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清.冯武《书法正传》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清.王淑《论书滕语》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北宋.苏轼《论书》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论书》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丝来线去,脉络分明。《书学详说》

  ▲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唐.孙过庭《书谱》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唐张怀灌《文字论》

  ▲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明.项穆《书法雅言》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北宋.黄庭坚

  ▲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清.笪重光《书筏》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梁武帝《又答论》

  ▲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清.梁献《学书论》

  ▲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清.华琳《南宗诀秘》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

  ▲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清.王淑《论书滕语》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清.刘熙载《艺概》

  ▲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清.笪重光《书筏》

  ▲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书之六局,以气为主。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宋.姜夔《续书谱》

  ▲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清.刘熙载《艺概》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清.梁献《评书贴》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明.项穆《书法雅言》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唐.欧阳询《用笔论》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清.刘熙载《艺概》

  六.结体章法辩正安排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清.刘熙载《艺概》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宋.姜夔《续书谱》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宋.姜夔《续书谱》

  ▲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笔髓论》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清.冯班《钝吟书要》

  ▲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名言名句书法书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5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52.学不可以已。——《荀子》

  (译: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5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译:学过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去复习它,使自己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5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译:学了新的知识又常常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学习,温习,学问和修养一定会很快得到提高,这样的人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译:读书读得多,写起文章来就会笔下生花,像有神助一样。)

  5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57.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

  (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58.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译:学习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不能称为学习。)

  59.好学而不贰。——《左传》

  (译:爱好学习但不三心二意。)

  6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学习知识时生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再失去。)

  61.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译: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62、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译:聪明的人还一定得勤学好问才能成才。)

  63、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葛洪

  (译:学问的渊博在于学习时不知道厌倦,而学习不知厌倦在于有坚定的目标。)

  64.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译: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66.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译:做任何事情,开始一定要认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丝一毫,结果会发现相差很远。)

  6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译:美好的青春年华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一天不可能有两个早晨,要珍惜时光啊!)

  6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译:文章讲的内容或题材都很好,可表达不适当,那么欣赏的人就不会很多,难以传播千古。)

  6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译: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翰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7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7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72、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译: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

  7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译:勤奋是登上知识高峰的一条捷径,不怕吃苦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7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7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译: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7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译:逆境能使人的意志得到磨炼,使人更坚强。相反,时常满足于享受,会使人不求上进而逐渐落后)。

  78.位卑未敢忘国。——陆游《病起书怀》

  (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7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8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81.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译:从小就想着报效祖国,而不是想着要封侯当官。)

  82.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译: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就算有死亡的危险也不躲避。)

  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语

  (译: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比一寸黄金还要宝贵,是绝不能让给外人的。)

  84.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武则天

  (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8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8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8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活着的时候要做英雄,死后也要当英雄。)

  8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译: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89.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

  (译:读书的目的应该是掌握了知识后为社会和大众服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

  90.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译:历史上许多忠臣义士,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节操就显现出来,一个个名垂史册。)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译:想起父母,做子女的是多么为他们感到心痛啊!他们生我育我,花费了多少辛勤的劳动啊!)

  9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译:报效祖国的志向到死都不会变。)

  9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译:忧虑国家大事忘记小家庭,为拯救国家危难而捐躯献身,这都是忠臣的志向。)

  9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往小人之间的交像甜酒一样的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译:尊敬、爱戴别人的长辈,要像尊敬、爱戴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别人的儿女,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

  97.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98.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99.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10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书,心画也。〔中〕扬雄:《法言?问神》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

  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

  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中〕蔡邕:《九势》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势》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中〕孙过庭:《书谱》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中〕苏轼:《论书》

  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写字者,写志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

  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中〕卫夫人:《笔阵图》

  用笔须手腕轻虚。〔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中〕李世民:《笔法诀》

  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中〕韩方明:《授笔要说》

  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中〕林蕴:《拨镫序》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中〕苏轼:《论书》

  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中〕苏轼:《论书》

  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中〕丰坊:《书诀》

  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中〕丰坊:《书诀》

  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中〕徐渭:《笔玄要旨》

  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

  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贞:《书学捷要》

  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中〕蔡邕:《九势》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中〕蔡邕:《九势》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中〕蔡邕:《九势》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蔡邕:《九势》

  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中〕蔡邕:《九势》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中〕蔡邕:《衍极》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中〕卫夫人:《笔阵图》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中〕王羲之:《书论》

  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中〕王羲之:《书论》

  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中〕王僧虔:《笔意赞》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中〕欧阳询:《传授诀》

  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中〕孙过庭:《书谱》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真书》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折绞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中〕姜夔:《续书谱?用笔》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中〕丰坊:《书诀》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板刻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僵,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欲知多力,观其使运中途。何谓丰筋?察其纽络一路。〔中〕笪重光:《书筏》

  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中〕笪重光:《书筏》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圆中规,方中矩,须知不是两笔。〔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用笔沉劲,姿态乃出。〔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得其端倪矣。〔中〕王澎:《论书剩语?运笔》

  隔笔取势,空际用笔,此不传之妙。〔中〕王澍:《论书剩语?运笔》

  书家贵下笔者重,所以救轻靡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中〕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几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上》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中》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中〕包世臣:《艺舟双揖?历下笔谭》

  每作一画,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锋,外界出于副毫。锋要始、中、终俱实,毫要上下左右皆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逆人、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非换质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字诀。勒则锋右管左,努则锋下管上,皆是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有振、摄二法。〔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凡字每落笔,皆从点起。点定则四面皆圆,笔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中〕周星莲:《临地管见》

  用笔到毫发细处,亦必用全力赴之。〔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工夫深,虽枯亦润;精神足,虽瘦亦肥。〔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其墨或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中〕欧阳询:《用笔论》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中〕孙过庭:《书谱》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用墨》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中〕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中〕笪重光:《书茂》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沈,笔飘则墨浮。〔中〕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

  墨到处皆有笔,笔墨相称,笔锋着纸,水即下注,而笔力足以摄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纸内。〔中〕包世臣:《艺舟双揖?述书下》

  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中〕蔡邕:《九势》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笔画少处,力量要足以当多;瘦处,力量要足以当肥。〔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于结。散则贯注不下,结则摆脱不开。〔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中〕朱和羹:《临池心解》

  法者,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修短合度,疏密相间耳。〔中〕姚孟起:《字学臆参》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是事实,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中〕蔡邕:《笔论》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中〕蔡邕:《笔论》

  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中〕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欲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中〕王羲之:《书论》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中〕王僧虔:《笔意赞》

  轻重出于心,而妙用应乎。〔中〕虞世南:《笔髓论?释真》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中〕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中〕孙过庭:《书谱》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中〕孙过庭:《书谱》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中〕柳公权:《旧唐书?柳公绰传》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中〕黄庭坚:《论书》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养气以充其志。〔中〕项穆:《书法雅言?神化》

  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中〕冯班:《钝吟书要》

  用意险而稳,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中〕冯班:《钝吟书要》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于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中〕刘熙载:《艺概?书概》

  以法为主,气以辅之,则任笔所之,无不如志矣。〔中〕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法的名言

  1、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

  这句话出自清代书法家秦祖。秦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要从临习古人开始的,不临古人书法,就像在漆黑的夜里走路一样,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的确是如此,不论古今哪位书法家无不是从临帖开始的,所以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必走的道路。

  2、学古须得其神骨

  学习古人的书法,并不是只有用笔和结字,还有很多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清代的梁巘《平书帖》:“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学习古人书法的必要性,还强调了学习古人书法不只是追求形似,神韵亦是重要所在。

  3、初学书法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

  王羲之在《笔书论十二章》中说道:“初学书法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初学书法,下笔一定要稳,过于草率容易失去法度。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译: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出自《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书法名句集锦

  1、天道酬勤: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

  2、海纳百川:豁达大度心胸宽阔

  3、学无止境: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4、志存高远:心存远大志向

  5、积健为雄:日积月累方能成就霸业

  ?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作品《天道酬勤》

  6、金石为开: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7、精益求精:在好的基础上要求更好

  8、业精于勤:学业精深的基础是勤奋

  9、勤能补拙:勤奋可以弥补不足

  10、自强不息: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2020-08-17


上一篇:生命名人名言 活出精彩名人名言

下一篇:过去与未来的名言 过去现在未来三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