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御选语录 雍正御选语录禅宗语录158

  有一部叫《雍正御选语录》。1999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它的再排版,名为《禅宗经典精华》,分上中下三册。

  是否还有其他的著作就不知道了。

  沩仰宗是怎么样的一个宗?

  为后世禅宗五宗分支之一,另有曹洞、云门、临济、法眼宗。

  雍正王朝里面经典台词

  《雍正王朝》最经典的当然是这句: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当然还有不少邬思道的经典句子:

  1.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辨黑黄却认家兄;

  赵子龙一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2."当年同窗结社作八股。出题‘昧昧’。好像就是车仁兄,把‘日’字边写成了‘女’,开篇惊人;说‘妹妹我思之’,我只好接了句‘哥哥你错了’------不知如今可有长进?"

  3.“比如这酒,我饮来是酒,你饮来就是祸水,这点子分别,不知你懂不懂?”

  4。“苦苦苦苦苦皇天,圣母薨逝未经年。

  江山草木犹带泪,扬州太守酒歌酣”

  ———无锡书生邬思道谨

  5."四爷若用全家性命力保,那么您的全家百余口性命也就断乎难保!"

  6."西北打仗,看似打仗,实则打的是钱粮,如十三爷当大将军王,他定然就是第二个传尔丹"

  7."皇上早就默定了他的继承人,不把他抬出来,第一是保护他,第二就是正在观察他有没有一个仁君的气度!"

  8."此人杀伐武断,日后必有大用\'————对雍正说年羹尧那段"

  9."有国就不能有家"————帮助雍正完成从王爷到黄帝角色的转变。

  才疏学浅,找不到太多了,不好意思。

  关于雍正的历史小故事

  1、资助书生

  雍正帝当皇子时喜欢微服出行,广结侠义。某年到杭州,准备泛舟西湖游玩一番,刚出涌金门,看到一个书生在卖字,笔法颇为精到,胤禛便让他写了一副对联。其中有个“秋”字,书生却将“火”字旁写在了左边。

  胤禛便问:“这个‘秋’字你是不是写错了?”书生不以为然,说没写错,然后拿出一本名帖,翻开让胤禛比对。胤禛说:“你既然如此博学,为何不去博取个功名呢?干嘛要在这卖字为生?”

  书生说:“我家里穷,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只能靠卖字为生,哪敢想什么大富大贵呢!”胤禛于是慷慨解囊,说:“我这有钱,可以资助你博取个功名,到时候别忘了我就行。”书生万分感谢,后来还真就考取功名,入了翰林。

  此时胤禛也已登基,一日从名册上看见书生的名字,想起那次杭州之行,于是便召其入内。胤禛随手写了一个“和”字,故意将“口”字边写在了左边,然后让人拿给书生看。书生不明所以,回答说这是个错字。胤禛微笑不语。

  第二天,胤禛让书生拿着诏书去浙江,浙江巡抚受诏,诏中说:命此书生在涌金门再卖字三年,再来供职。书生这才恍然大悟。

  2、崇仰佛道

  雍正帝青年时代就喜欢阅读佛家典籍,与僧侣往还,并著《集云百问》论佛旨,自号“破尘居士”、“圆明居士”。即位初期自比“释主”,用比丘文觉密参帷幄,引起朝臣的反对。雍正帝否认缁衣参政,但对释氏有节制。

  到晚年,在宫中做法会,亲自收门徒。他大修古刹名寺,给僧人赐封号,支持禅宗中的一派,著作《拣魔辨异录》,参与佛教内部宗派的斗争,又搞了《御选语录》一书,阐扬其佛学观点。雍正帝与道士也频繁接触,宫中养着娄近垣、贾士芳、张太虚等人。

  雍正帝看中佛老,是他认识到儒、佛、道三教学说中的一致性:“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

  3、雍正的佛学著作

  雍正的佛学著作,以中国佛教特有的禅宗为主,安抚喇嘛教只是为了防止西藏叛乱。雍正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

  世宗皇帝,自许为禅宗血脉,编集《雍正御选语录》,并撰写《拣魔辨异录》,以上谕要求各地地方官对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严加调查取缔,这样实属国王护法。

  4、御用眼镜

  眼镜最早出现于1289年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欧洲人的一项重要发明。雍正帝很喜欢西洋眼镜,倒不是雍正帝附庸风雅,确实是他已经眼花了,需要眼镜的帮助。据不完全统计,造办处为雍正帝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达35副之多,如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眼镜等等。

  雍正帝把这些眼镜随处安放,每到一地,随手可取。在雍正帝经常起居的大内与圆明园的宫殿里,甚至在他的銮轿中,都放有专门的御用眼镜。不仅如此,雍正帝还把眼镜发放给泼灰处的工匠,作为一种实用的福利待遇。

  

  5、迷恋丹药

  雍正帝对道教也颇有兴趣,特别宠幸龙虎山驻京道士封娄近垣,封他为四品龙虎山提点、钦安殿住持,并加封为“妙正真人”。

  雍正帝早在当皇子时,就对炼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炼丹的主要目的是做给他父皇看,说明自己不谋求皇位,只一心炼丹。

  他还因此写过一首题为《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雍正帝对丹药的痴迷程度可谓是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

  清朝孝庄皇后晚年也信佛吗?

  先看历史:

  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

  1.而元宫廷信奉喇嘛教教,当然其他教门也不是没有

  只是喇嘛教为主,元某些帝王因为搞双修名声很坏

  .....................不过后代佛学的传统是留下了

  2.清代宫廷推崇佛教,这个人尽皆知

  3.由1.2可知孝庄的娘家夫家都是这个氛围

  就好像西方都是基督的,生下来就是这个环境了

  4.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孝庄年轻又很忙,又没有

  雍正有那么好的师傅和根基....当然jiu念佛了

  5.林则徐大人确实从佛家中得了大利

  印祖赞叹的不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前句典出尚书,后句由佛经中得

  高出流俗之辈,纵然今生非学佛者

  以其行菩萨道,前生后生未必不学佛

  6.其实最出名,最有力度的是不是林则徐大人

  也不是顺治的"我今撒手西归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而是雍正的<御选语录>

  传佛慧命,千秋万事之大事业

  我当初知有禅宗事,就是从南师著作以及<御选语录>的

  宗镜录序等开始的--宛如宿识--只是似懂非懂

  ----------慢,更正,应该是从道家紫阳真人的西江月

  等最初启发影子,---而<御选语录>竟然把西江月上了

  禅宗宗师选用道家宗师的语录,很有....

  7.

  附:

  雍正,号圆明居士,禅宗宗师之一,集人王法王于一身

  8.影印《雍正御选语录》暨《心灯录》序

  作者:.南怀瑾.

  (一)

  纷纭万象,劳碌人世,众生以得解脱为乐。为解脱故,有求道之事。为求道故,有禅等诸学之作。有禅之学术故,于不落言签,不立文字

  之余,有诸经语录之识。语录之作,本于无说无法中强示言说,使会者舍指见月,得鱼忘筌。孰意一落筌象,即有承虚撮影之辈,执文言情境

  而觅禅机,如麻似粟。于是建立门庭,聚讼坚白,不一而足。降至今世,谈禅成为专门之学,齐鲁道变,买椟还珠而说空蕉鹿梦者,朋从尔恩

  ,多如恒河沙数。自由出版社萧子天石,适际此时,影印《雍正御选语录》与《心灯录》二书,嘱以为言,骑牛觅牛,虽有画蛇添足之嫌,亦

  当勉起为其点睛,冀使二书再度问世,使禅之为学,从此破壁飞去,返还本来面目。

  读书不难,读书不为书困,不为目瞒,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别具只眼为难,禅宗诸经语录,为天下奇书之首,亦为世上最难读懂群书之

  冠。唐宋以还,宗门语录业出,有读懂其书,视如无书之士,撷其精英,集其简要,使后之来者,易于出入慧海,涵泳性天风月者,乃有编纂

  禅宗书之作如《传灯录》、《人天眼目》、《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继集成风,皆此类也。要皆匠心独运,各自甄拣先哲,以示异同。雍

  正手自编选语录,亦为打其见地,剖陈珠王以示世,以显其磨穿砖境,咬破铁馒之能事。《心灯录》则列为禁书,凡山中林下,参究宗乘之士

  ,亦视为毒药,信为魔说。何以故?此中隐有清代历史文化之另一巨案,素为通儒硕学暨禅门袖子所忽略,几已不知其究竟之因缘矣。

  (二)

  爱新觉罗氏崛起东北,以孤儿寡妇率三万之众,席卷华夏,臣服五族,历二百六十余载,代更十帝,终以孤儿寡妇毕其社稷。称今追昔,

  视帝王之尊荣,浮云太空,逝如春梦。然其入关之初,乘时继统之命世帝才,如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父子,虽上溯汉唐隆盛,并无愧色。后

  之论史者,每况其武功之烈,或统驭之严,而略其砥定有清一代文治之懋也。康熙以幼冲继位于未定之局,削平诸藩于内忧外患之际,内用黄

  老,外崇理学,励精图治,躬亲力学,晓畅天文、历算,擅长中外文言,颁行圣谕条训,集孔孟人伦孝梯之义于笃行,以再明末诸大儒履践忠

  君复国之学于无形。且著述群典,网罗思辨学致之士,尽瘁于博学鸿词之间,固亦有功文化学术于来世。然持弄先王仁义之说,为当时统治之

  权宜,使前明遗老,失据于素王圣贤之域,不入于醇酒美人,即遁于丛林布袖,而反躬诚明于法王觉海,澹泊其忧愤,遂使元明以来敝禅,稍

  振儒佛不分之宗风。康熙游刃于黄、老、孔、孟仁慈之术而暗于方外,致使逃禅韬晦者,得以潜养其兴复机运。

  雍正蛰居藩邸,屈志潜飞。初则因宫廷崇信佛道,窥奇禅悦而从迹陵性音禅师,与章嘉呼图克图志学禅密,得识儒沫江湖者之用心利弊。

  故登极以后,不惜以九五之尊,躬自升堂说法,秉佛谈禅,谦居为宗门伯匠,与诸山长老较一日之短长。从学之徒,近有王室宗亲,远有比丘

  禅和,黄冠羽士。遂使山林沉潜之耳目,尽入彀中。其屋诏削灭汉月藏法裔,严令尽入临济宗乘,既以澄清王学末流蠢蚀宗门之颓风,复塞前

  明非常之士隐沦山岳,逃迹湖海之思路。轻举无为无不为之旨,活用于禅机道佛之间,可谓瞒尽天下老和尚眼目。虽然,雍正自于宗门作略,

  并非徒作口头禅语,捏弄空花阳焰于野狐队里,固已笃践真参实悟于行证之途,迫出一身白汗,深得拈花妙旨。其开示三关见地,印以唯识知

  见,迥出常流。且选辑语录,揭标《肇论》,永嘉为先,以寒山、拾得为辅。诚为独具只眼,昭示释迦心法东来之禅宗,实受中国文化儒道学

  术灌溉而滋茂也。至于唐、宋以来宗门,则以伪、仰、赵州、云门、永明雪窦、圆悟克勤为主,以清初禅门宗匠玉琳绣、茆溪森为殿。过此以

  往,则国视云汉,自许荷担禅宗开继之任,即自称为圆明居士住持之当今法会而已矣。而拣择禅门宗匠之外,于道家,则独崇张紫阳为性命圆

  融之神仙真人。于净土,则推尊莲池大师为明末郢匠。且捞扌鹿历代禅师之机锋转语,以自标其得正法眼藏之妙用。寡人位置大雄峰顶,气吞

  诸方。直欲踏踊毗卢顶上,会法王人王之尊于一身。抑使儒冠学士与方外缁素,钳口结吞,无敢与之抗衡,狂哉豪矣!可谓汇革魔佛内外之学

  于一炉,继康熙定鼎之后,清廷帝子英才,舍此其谁。

  (三)

  但自清初以后,禅宗之徒,别持三世因果之论而作异说,传称雍正为明末天童密云圆语禅师之转世。密云悟者,宜兴蒋氏子,幼时不学而

  慧,长事耕获樵苏。偶读六祖《坛经》而策心上宗。年二十九,弃家披剃,得临济宗传。密云高弟汉月法藏禅师者,无锡苏氏子,为明末儒生

  。剃染后,初从密云受其心印而名噪一时。于是明末清初,避世入山,与逃儒入佛之文人志士,皆入于汉月藏之门。师弟承风,互相标榜。俟

  密云发现汉月知见未臻玄奥,且薄视师承,常以实法予人而为禅宗授受,即力斥其非,著《辟妄》之文开示正见。而汉月弟子固多明末宿儒名

  士,习于儒林鄙见,素亲其师祖密云悟出身寒微,不足为齿,复著《辟妄救》一书以力维师说。密云鉴于其已成之势,乃密以临济法统转付破

  山海明禅师,破山亦避乱返蜀,隐于其皈依弟子秦良玉之戎幕。迨张献忠之攻渝州,破山曾不辞腥秽,化导群魔,救免戮杀者,存活无数。从

  此禅门知见之争,与文字之论,未因明清异代而稍戢。及雍正出而鼎擎密云法统,力灭汉月一支为魔外之学,扫穴犁庭,方致销声匿迹。上谕

  二则,毕中僧伽流弊,无可厚非。故宗门相传雍正为密云悟后身之说,言之凿凿矣。自清初至今二百余年,汉月之禅与学,已不得而见。汉月

  其人其事,稽之逸史,亦不多靓。意为逃儒入佛之明末名士,询无可疑。今所仅存者,唯汉月遗绪湛遇老人所著之《心灯录》,独得见其概要

  。民国二十余年间,有湖北万氏倡《心灯录》之禅为极则,为之梓版而广流通。而著者湛遇老人之事迹,犹茫然未详。书中屡称三峰,即汉月

  往昔虞山隐居之别庵。由此而窥汉月知见传承,亦足多矣。

  《心灯录》之禅说,首标释迦“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宗旨为直指,辅以○圆相为真诠。世尊说法,于般苦,而标无我,无相,无说为

  依归。于涅盘,而揭常乐我净为圆极。于华严、唯识,而立非空不有之胜义。如珠走盘,无有定法可得。而《心灯录》建立独尊之“我”为极

  则。以○圆相为玄奥。予人有法,立我为禅。故具透关手眼而留心宗乘如雍正者,宁不颠扑而无容其流衍耶。稽之《心灯录》之见地,实从明

  末阳明学派心性之说与禅学会流,亦即援儒入佛之异禅也。立○圆相以标宗,盖取诸道家与宋易太极学说,指一我为究竟。盖取诸《大学》慎

  独与王学良知良能之知见。循此以往,分梳历代禅师公案,机峰转语之断案,一使读者闻者即知即得而为之首肯,适与般若实相无相,涅盘妙

  心之旨背道违缘不知其几千万里。雍正拈提《肇论》,当可以救其偏。虽然,道并行而不悻。孟子非杨墨,而杨墨得以显。孔子杀少正卯,而

  少正卯因仲尼而并彰其名。时异势易,何须雍正之斤斤。但留为后之具眼者,拣其染净,参其几微,容何伤哉。

  (四)

  异者有曰,雍正既趋诚禅道,何其心之忍,而其行之残耶。此盖囿于稗官野史之说,谓其夺嫡与血滴子之传闻,及其被刺而不保首领之言

  耳。夺嫡一事,亦为清廷疑案之一,确证为难。然例之唐太宗、宋高宗处骨肉间事,古今中外权位攫夺之事,常使智者慧珠晦吝,理难焚欲者

  ,数数如也。雍正参禅虽已具透关之见,而身为帝室贵胄,令良师锻炼于造次行履之际,虽自号圆明,实明而未圆,极高明而未道中庸,此为

  其病耳。大丈夫若无泥涂黄屋,远志山林之胸襟,不淹没于富贵尊荣者,甚为稀有。至于统驭过严,逻察以密,乃局限于当时种族私见之治术

  ,昧于礼治之本。而观其著《大义觉迷录》,以抗江景棋、曾静、吕留良等民族志士,作文字之争。则知自康熙以还,清廷治权,遍布思想障

  碍,虽枝叶茂盛而根基未稳。故一变罗致安抚之策,而为锄芳蔺于当门之计,其未臻君子大人明德之度,亏于王道之政,过无所辶官也。然而

  《觉迷录》泯民族之歧见,如易时易位而处,用之今日五族平等之说,庸有何伤。且其除弊政而振乾纲,著《朋党论》而督诫廷臣之阿私,更

  考试旧制而责成循私取士之宿患,革削隶籍与山西乐户以除奴隶之陋习,升棚民惰民于编氓以持平阶级之善政,在位十有三载,而使中外臣伏

  ,平民感思,济康熙宽柔而以刚猛,故有乾隆坐享六十余年升平之盛世。微雍正,岂偶然可致哉!递此以降,清室帝才,卑卑无所建树。乾隆

  以后,衰乱已陈。论清史者,每比雍正为汉景之刻薄。核实言之,汉景碌碌,不足为埒,未必可为定论。迨其生死之际,事涉臆测抑犹仇者之

  诅咒,盖吾汉族先民所期望杀之而甘心之说钦!霸才已矣,王业不足凭。英明如雍正者,孰知于一代事功之外,独以编著禅宗语录而传世未休

  。于此而知学术为千秋慧命大业,非毕世叱咤风云之士所可妄自希冀也。若使雍正有知,当于百尺竿头,废然返照,更求向上一著,行证解脱

  于禅心乎!

  雍正皇帝未登基前的受封情况?

  爱新觉罗.胤祯居士(西元1678~1735年)

  爱新觉罗.胤祯,是清圣祖康熙帝(玄烨)第四子,登基后为清世宗雍正皇帝。少年时即博通经书,尤喜阅佛典,自号圆明居士。

  雍正深明禅学,对自己的禅学修养也很自负。在未登基前,他就有了自己的语录本。他把自己平时谈禅的话语、诗文集为《圆明居士语录》(后成为《御选语录》的一部分)。在自序中,他声称,当年的语录虽是“任性卷舒,随缘出没”,也未曾“遍阅群言”,但与祖师的大意已“不约而暗符,无心而自合。”登基后,他更是以“禅宗匠”自居,经常与当时一些著名的禅僧及亲王大臣谈论禅学。他亲自选编了历代禅宗大德的谈禅语录,名曰《御选语录》。在本书中,他自叙自己对禅学已“深明此事”,“不惜话坠,逐一指明”,即要为现今已坠的禅学界指明方向。他对当时禅界的不正宗风进行了揭露和抨击,他说“天下宗徒,不特透得向上一关者罕有其人,即能破本参,具正知见者亦不多得。..甚至名利熏心,造大妄语;动称悟道,喝佛骂祖,不重戒律,彼此相欺,卖拂卖衣,同于市井。将佛祖之慧命,作世谛之心情,虽窃有佛祖儿孙之名,并无人天师范之实。”(同上,卷十二)鉴于此,他要求禅宗走向禅教一致,禅净合一的道路,并进而在三教关系上,主张“异用而同体”。在《御汉语录》中,他还特别采录了重视三教同归的永明延寿和云栖株宏的语录,称延寿“信为曹溪后第一人,超出历代大善知识者。”

  雍正的佛教思想和立场是与他的封建专制政治相一致的。他把封建的政治和伦理原则贯彻到他的禅学中去,同时也把禅学提到封建政治伦理的角度进行评判。他亲撰了一本《拣魔辨异录》,此书表面上是评论明末清初禅宗内部天童圆悟与三峰法藏两系之间的争论。雍正以帝之权威,公开站在圆悟一方,直斥法藏的理论为魔说,并下令削去其所传的所有支派,永远革除于“祖庭”之外,将其著作尽行毁版。这主要是因为法藏一系下多有明末遗民的逃禅者,他们多是忠义之士,多怀故国之恩。这就不能不遭到清统治者的注目,必欲除之而后安。雍正还指责“五家禅”时期那种“呵佛骂祖”的禅风,说:“释子既以佛祖为祖父,岂得信口讥诃?譬如家之逆子,国之逆臣,岂有不人神共嫉,天地不容者?”(《御选语录?历代禅师后集后序》)他由释子们的呵佛骂祖联想到臣子们的犯上作乱,如此既往,岂不是“子孙焚烧祖先牌,臣工毁弃帝王位”?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的禅学中没有临济、法眼、曹洞等宗的地位,于“五家禅”中,只有沩仰、云门两家,因为这两家有:“父慈子孝,上令下从”的家风,与封建专制政治相一致。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他特开藏经馆,下令进行再次雕刻《大藏经》的工作。此项工程历时三年多,乾隆帝继位后方告完成,史称《龙藏》,其木刻版至今尚存。

2020-09-03


上一篇:简单爱情语录 2020最火情感语录短句

下一篇:霍金经典语录 有关霍金15句经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