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成语典故,巧用妙言传神31

成语,犹如中华文化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凝结着先贤的智慧与民族的精髓。它们不仅是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不仅可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还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破釜沉舟

典故: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前,命人将船只全部凿毁,釜全部砸碎,以此激励士兵背水一战,誓死拼搏。最终,项羽以劣势兵力大败秦军。

造句:面对高考的挑战,我们唯有破釜沉舟,努力拼搏,才能取得胜利。

卧薪尝胆

典故: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被迫向吴国称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灭亡吴国,复兴越国。

造句:经历创业的失败,我们不能一蹶不振,而是要卧薪尝胆,吸取教训,再创辉煌。

纸上谈兵

典故:战国时期,赵括熟读兵书,自以为天下无敌。赵王任命他为将领,结果纸上谈兵,轻敌冒进,导致赵军大败。

造句:考试前只顾埋头苦读,不注重实际运用,到头来只能是纸上谈兵,难有收获。

亡羊补牢

典故:春秋时期,楚国发生羊群被盗事件,大臣建议修缮羊圈以防止再次失窃。楚王认为已经丢失的羊无法挽回,修圈也无济于事,便拒绝了建议。不久后,羊群再次被盗,楚王后悔莫及。

造句:犯了错误之后,不能讳疾忌医,而要亡羊补牢,及时改正,防止重蹈覆辙。

朝三暮四

典故:商朝时期,伊尹辅佐太甲,太甲一度沉迷享乐。伊尹用增减饭菜的份量来引导太甲反省。一开始,太甲早上吃三碗饭,晚上吃四碗饭;后来,伊尹减为早三碗,晚三碗,再减为早两碗,晚两碗。太甲终于醒悟,并勤政爱民。

造句:做人做事不能朝三暮四,要有恒心毅力,才能取得成功。

画蛇添足

典故:战国时期,楚国画家楚人画蛇,技艺高超,惟妙惟肖。但蛇的眼睛没有画上,楚人认为眼睛太小,画上去反而会破坏整体效果。结果,有人给蛇添上了眼睛,却让蛇变得不伦不类。

造句:一件作品如果已经很好,再添加不必要的东西,反而会画蛇添足,破坏其美感。

杯弓蛇影

典故: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在五梁山大破敌人。部下给他献上酒,但他杯中倒影像一条蛇,马援以为是敌军偷袭,吓得跳起来拔剑。后来才发现是一场误会,虚惊一场。

造句:经历过一次失败后,我们不要杯弓蛇影,对任何风吹草动都惊慌失措,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沉着应对。

醍醐灌顶

典故:佛教故事中,佛祖将甘露水滴入弟子阿难的头上,阿难顿时醍醐灌顶,豁然开悟。

造句:老师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掩耳盗铃

典故: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招募盗贼,并承诺不追究他们的罪行。有个盗贼想偷盗桓公的铃铛,便用帽子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

造句:自欺欺人是没有用的,掩耳盗铃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破镜重圆

典故:汉武帝时期,江都王刘建病重,汉武帝派人送去一面宝镜,希望他早日康复。刘建临终前嘱咐儿子将镜子摔碎,以此作为自己的遗嘱。汉武帝得知后,派人将镜子修补完整,并将其送回江都。

造句:经过一番波折,我们终于破镜重圆,这份友谊更加牢固了。

滥竽充数

典故:战国时期,齐国君主齐宣王喜欢听竽,并将南郭处士招入宫中,封为竽师。南郭处士不懂吹竽,却在每次吹奏时假装吹奏,混迹其中。后来,齐国举行演奏大会,南郭处士身份暴露,被赶出宫外。

造句:考试时,不要滥竽充数,要实事求是,展示自己的真实水平。

悬梁刺股

典故:战国时期,孙敬家贫,但发奋读书。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他在屋梁上悬挂了一根绳子,绳子一头绑着锥子,一瞌睡就会被锥子刺醒。后来,苏秦也效仿孙敬,在股子上刺入荆棘刺,强迫自己清醒。

造句:高考备战期间,我们要悬梁刺股,勤奋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刻舟求剑

典故:楚人乘船过河,将宝剑挂在船舷上。宝剑意外掉入水中,楚人便在船帮上刻下记号,以为船开到记号处就能找到宝剑。但船一直在移动,宝剑早已被水流冲走。

造句: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否则只会像刻舟求剑一样,徒劳无功。

叶公好龙

典故:战国时期,楚国叶公喜欢龙,家中张贴着很多龙的画像。有一天,真龙来访,叶公吓得躲了起来。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形容表面上爱好某样东西,但实际上却害怕或厌恶。

造句:有些企业只是表面上重视人才,但实际上却没有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就如同叶公好龙一般。

2024-10-31


上一篇:雪中送炭:及时给予迫切需要的帮助

下一篇:中文教学造句简单入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