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及其典故故事314

成语:指代固定短语或惯用语,由四字组成,意义完整,结构紧凑,表达简练。成语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内涵,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四字成语及其引人入胜的典故故事。

典故一:亡羊补牢

释义:出事后及时弥补损失,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后用来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典故:据《战国策》记载,齐国盂尝君养了许多羊,但牧羊人不尽职,导致很多羊走失。盂尝君得知后大发雷霆,要杀掉牧羊人。但经人劝说,他决定派人去查看羊栏。结果发现,羊栏上有个小洞,羊就是从那里钻出去的。于是,盂尝君下令补好羊栏,并免去了牧羊人的死罪。

典故二:滥竽充数

释义: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充数。

典故:《战国策》记载,齐宣王喜爱吹竽,招募了一批乐师。其中有一人自称吹竽技艺高超,于是宣王也安排他进入乐队。每当乐队吹奏时,其他乐师都全神贯注地演奏,而冒牌乐师只是假装吹奏。后来齐宣王去世,换了新的国王。新王不懂音乐,于是命乐师们在宫中奏乐。冒牌乐师无法吹奏,只好承认自己不会吹竽。

典故三:杯弓蛇影

释义:比喻疑神疑鬼,因小事而担惊受怕。

典故:《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将孙元隐在军中作客,发现酒杯中有一条小蛇。他惊吓得把酒杯扔到地上,并命令手下捉蛇。然而,众人仔细寻找却什么也没发现。原来,孙元隐误把酒杯中的树枝影子当成了蛇。

典故四:画蛇添足

释义: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典故:相传战国时,著名画家郑板桥画了一条蛇,惟妙惟肖。但有人觉得蛇身上应该有脚才更逼真。郑板桥无奈之下,给蛇画上了四条腿。结果,蛇变得十分别扭,失去了原本的神韵。

典故五:刻舟求剑

释义:比喻做事拘泥于形式,不懂得变通。

典故:《吕氏春秋》记载,楚国有一人乘船过河,不小心将宝剑掉入水中。他连忙在船边刻下一道记号,然后下船寻找。结果,船随着水流漂移,宝剑的位置早已改变。此人费尽心思,却在做了记号的地方捞水,最终一无所获。

典故六:守株待兔

释义:比喻坐等机会,不思进取。

典故:《韩非子》记载,宋国有一人偶然看见一只野兔撞到树桩而死。他十分高兴,便坐在树桩旁,希望每天都能有野兔送上门来,却一无所获。

典故七:叶公好龙

释义:比喻口头上喜爱某事物,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典故:《战国策》记载,楚国叶公自称非常喜欢龙,在自己的府邸中画了许多龙的画像。然而,有一天有一条真龙飞进他的府邸,叶公却吓得魂不附体。

典故八:狐假虎威

释义:比喻依仗权势或他人威名吓唬人。

典故:《战国策》记载,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横行霸道。其他动物见它有老虎撑腰,都纷纷躲避。然而,当老虎不在身边时,狐狸的狐假虎威便无从施展。

典故九:掩耳盗铃

释义:比喻自欺欺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典故:《吕氏春秋》记载,有一个小偷想偷铃铛,却害怕铃铛发出响声被人发现。于是,他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认为这样别人就听不见铃铛的声音。殊不知,铃铛的响声依然传遍了整个村庄。

典故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释义:比喻争斗双方两败俱伤,最终被第三者渔翁得利。

典故:《庄子》记载,一只螳螂全力扑捉蝉,却不知一只黄雀正悄悄地靠近。螳螂终于抓到了蝉,但黄雀也趁机啄食了螳螂。

2024-11-02


上一篇:成语的内涵与妙用

下一篇:进退维谷,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