怖胆寒心,毛骨悚然:汉语中描述恐怖的成语228

自古以来,汉语中出现了许多描述恐怖和恐惧的成语,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各种令人胆战心惊的情形。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恐怖和未知的本能恐惧。

胆战心惊

“胆战心惊”形容极度害怕,心脏跳动得厉害,手足发抖。源于《吕氏春秋求人》:“闻之则股栗战骇,心动魄荡,不胜其恐而汗出也。”胆战,心动得厉害。心惊,害怕得心里发慌。形容极度恐惧的样子。

如:听说老虎出没,村民们都胆战心惊,不敢出门。

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形容极度恐惧,汗毛倒竖,骨头缝里都透着寒意。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毛发森竖,肌肤耸然。”毛发森竖,汗毛倒立。肌肤耸然,皮肤起疙瘩。形容因恐惧而引起浑身战栗、毛发直竖的样子。

如:看到凶手的残忍手段,人们不禁毛骨悚然。

魂飞魄散

“魂飞魄散”形容极度惊恐,灵魂和肉体都分离了。源于《礼记檀弓下》:“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魂,精神。魄,形体。形容惊恐万状,精神和肉体完全脱离的样子。

如:得知亲人遇难的消息,他顿时魂飞魄散,瘫软在地。

心惊肉跳

“心惊肉跳”形容非常害怕,心脏跳动得很厉害,肉体都跟着颤抖。源于《礼记檀弓下》:“心惊肉惕。”惕,同“跃”,跳动。心不停地跳动,肉体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颤抖。形容极度恐惧的样子。

如:听到楼道里传来奇怪的响声,她吓了一跳,心惊肉跳。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后极其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害怕。源于《汉书李广传》:“谚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良弓既藏,狡兔既烹,况且吾身也?”良弓,好弓。飞鸟尽了,好弓就可以收藏起来了。惊弓,受过惊吓的弓。形容受过惊吓后极度敏感、胆小怕事的样子。

如:经过那次事故后,他就像惊弓之鸟一样,再也不敢开车了。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比喻疑神疑鬼,把草木都当成敌人。源于《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三载》:“肃宗夜起,闻人马声,疑军至,遽起兵围城。俄而月明,见皆草木,乃悟曰:‘疑似军也。’”肃宗,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起兵围城,调兵围住皇宫。俄而,一会儿。形容因惊恐而疑神疑鬼,把草木都当成敌人。

如:经过连续的战斗,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比喻因受惊吓而疑神疑鬼,把风声和鹤鸣都当成敌人的呼喊。源于《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于柴桑闻操将至,乃还,与程普共围皖城。时屯兵沔口,闻操军声,乃曰:‘吾虽不如公瑾,但此间非曹操所宜入者。’意思瑜驻军在柴桑,听说曹操要来,便赶回去,与程普一起围攻皖城。当时周瑜屯兵沔口,听说曹操的军声,就说:‘我虽然不如周瑜,但这里不是曹操应该能进来的地方。’形容军队受到敌人袭击后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样子。

如:经过敌人的轰炸,部队伤亡惨重,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谈虎色变

“谈虎色变”形容一听到老虎就变色,形容极度害怕。源于《史记李斯列传》:“虎不敢近,非畏虎也,畏人者也。”秦始皇时期,派李斯到齐国游说,齐王建犹豫不决,李斯就对齐王讲了这个故事。形容听到老虎就害怕,比喻一说就变色,极度害怕的样子。

如:一听说是恐怖分子,他吓得谈虎色变,不敢靠近。

战战兢兢

“战战兢兢”形容害怕得浑身发抖,形容极度恐惧的样子。源于《诗经邶风凯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形容发抖的样子。兢兢,形容害怕的样子。形容极度害怕,浑身发抖的样子。

如:站在悬崖边,他战战兢兢,不敢往下看。

心有余悸

“心有余悸”形容经历过惊吓后,心里仍然感到害怕。源于《吕氏春秋仲秋纪自知之分》:“心余悸动,目眩耳鸣。”余悸,残留的恐惧。形容虽然已经脱离了危险,但心里还残留着恐惧。

如:经过那场车祸,他虽然没有受伤,但心里仍然心有余悸。

这些成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恐怖和恐惧的各种表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类对恐怖和未知的本能反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成语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以提醒自己重视安全,远离危险和恐惧。

2024-11-08


上一篇:晴字同音字组词大全

下一篇:博弈组词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