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的诗句名言213


止,意为停息、停止。在中文文化中,止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指外在行为的终止,更代表着内在心绪的安宁与平和。古往今来,诗人名家们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隽永的辞藻,留下了无数关于止的诗句名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一、外止喧嚣,内求宁静

古人深谙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安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孟子云:“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积蓄内在的力量,方能应对外界的纷扰。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宇望神州。”此诗描绘了一幅皎洁清冷的秋夜景象,诗人登高望远,胸襟开阔,烦恼尽消。宋代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面对中秋明月,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最终归于旷达洒脱,忘却世俗烦忧。

二、止而不息,以进为退

止并非代表一味地停滞不前,而是指在适当的时候停止,以便更好地蓄势前进。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意为退一步反而能够前进,让自己置身事外反而能够保全自己。这是一种大智慧,它告诉我们不要过于执着于眼前的得失,而要放眼长远,以退为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止水轩铭》中写道:“止水轩,止水轩,止水之轩。宁静以致远,气清神自妍。轩在水之滨,眸映水之清。水之性不波,波则生风停。止之性不急,急则生事生。有事勿忙,有风勿动。息所为,止所生。水止之轩,水止之心。”这首铭文以“止水轩”为喻,阐述了止的哲学思想:只有内心平静如水,才能洞察世事,从长计议,最终达到远大目标。

三、止于至善,追求理想

止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即追求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孔孟之道以仁为本,强调仁爱、孝悌、礼仪廉耻等美德。唐代诗人王维在《竹里馆》中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隐居竹林之中,寄情于山水,怡然自得。他的追求并非世俗的荣华富贵,而是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超越。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近思录》中说:“盖学者之用心,莫大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博学而详审,则知之明矣;审问而慎思,则知之真矣;慎思而明辨,则知之精矣;笃行而力践,则知之实矣。”朱熹强调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达到对真理的深刻领悟,并将其付诸行动,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四、止语凝思,智慧常存

止语也是止的重要体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为话说得太多反而会招致祸端,不如保持沉默,居中守正。南宋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行走在山间,曲折幽深的山路让他一度彷徨,但最终却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首诗告诉我们,有时候保持沉默,静心思考,反而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找到新的出路。

结语

止的诗句名言,凝结了古今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们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一种精神导引,启迪我们追求内心的安宁,超越外界的纷扰,积蓄力量,不断前行。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重温这些经典名句,可以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方向,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清流。

2024-11-19


上一篇:单板滑雪:诗句与名言的融合

下一篇:教师创新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