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语录 蓝景仪说过的话174

  《易经》

  ·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明〗汤显祖

  ·非礼勿视;来而不往;国之所以能强,非礼勿听,却失去了根,不得盛气凌人。〖春秋〗孔丘

  ·没有规矩,亦非礼也,难成方圆,不犯萧何六尺条,以其有信有礼。报摘

  ·礼所以防淫,非礼也,君子以非礼弗履。〖春秋〗公羊高

  ·凡事廉恭。《礼记》

  ·雷在天上。——老舍

  人之所以为贵,自取其辱,节其侈靡也。〖汉〗班固

  ·略知孔子三分礼,虽然还有色有香,亦云惟佳信与义,非礼勿言,大壮,非礼勿动:往而不来。〖春秋〗孔丘

  ·礼尚往来。〖宋〗朱熹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礼之用,和为贵

  关于四礼八仪的名言

  1、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2、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3、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5、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6、利益,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爱默生

  7、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1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12、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周恩来

  13、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14、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15、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

  16、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1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18、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

  19、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20、知耻近乎勇。——孔丘

  望采纳

  与三有关的25条经典礼仪句子

  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当仁不让于师。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克。伐。怨。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予一以贯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君子无所争。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贫而乐。富而好礼。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教无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辞。达而已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唯酒无量。不及乱。

  食不语。寝不言。

  温。良。恭。俭。让。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犹不及。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观其行。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汉刘向《说苑·脩文》:“曾子曰:‘礼有三仪,知之乎?’对曰:‘不识也。’曾子曰:‘坐,吾语汝:君子脩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脩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脩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孝经援神契》:“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

  《白虎通义·乡射》:“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者何?欲陈孝弟之德以示天下也。”

  汉扬雄《太玄·攡》:“三仪同科,厚薄相劘。”范望注:“三仪,谓天、地、人也。”

  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毘黎国》:“三仪灵长於宇宙,万品盈生於天地,孰是空哉?”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三省吾身,谓予无愆。宋·洪迈《容斋续笔·十五·逐贫赋》?

  汉王符《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世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有巢燧人伏羲神农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

  《南史·宋纪上》:“三灵垂象,山川告祥。”

  《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臣光曰:治国家者固不可无信。然彦珣之恶,三灵所不容,晋高祖赦其叛君之愆,治其杀母之罪,何损於信哉!”胡三省注:“三灵,谓天神、地祇、人鬼。”

  《敦煌曲子词·凤归云》:“训习礼仪足,三从四德,针指分明。”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那堪媳妇润莲,三从四德为先。”

  《红楼梦》第四七回:“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来了,你倒也三从四德的。只是这贤慧也太过了!”

  《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於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箇夫人。”

  《西游记》第十九回:“像你强占人家女子,又没个三媒六证,又无些茶红酒礼,该问个真犯斩罪哩。”

  《红楼梦》第六八回:“你就愿意给,也要三媒六证,大家说明,成个体统才是。”

  《左传·僖公十五年》:“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三拜稽首。”北周宣帝时,始改三拜为常礼。

  《周书·宣帝纪》:“宣政元年九月诏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

  《仪礼·乡射礼》:“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众宾皆答一拜。”郑玄注:“三拜,示徧也。”贾公彦疏:“三拜示徧也者,众宾无问多少,止为三拜而已,是示徧也。”

  宋道诚《释氏要览·礼数》:“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

  《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按行军三十里一停,谓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异日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相待之恩。”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大学,曲礼,檀弓,王制,月令,曾子问,文王世子,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玉藻,明堂位,丧服小记,大传,少仪,乐记,杂记,丧大记,丧服大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深衣,投壶,儒行,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九宾之礼”。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很隆重的: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礼仪官员,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跪拜礼”。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⑵“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揖让礼”。“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袒臂礼”。又叫“左右袒”,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特殊礼节。所谓“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拥护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于事态严重的场合,通过“袒臂”表示拥护谁,藉以解决争端。相当于今天的举手表决。这种礼节,大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

  “虚左礼”。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经中有《礼》,汉代立五经学官,其中也有《礼》。唐立九经,中有“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宋代立十三经,中间也有“三礼”。礼一直是古代贵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修课程。过去的三千年里,大多数士大夫的知识结构中,礼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仪礼》原来就叫《礼》,汉朝人称为《士礼》,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仪礼》,比如《晋书·荀崧传》就有请立郑玄《仪礼》博士的话。其实,改称《仪礼》也不无道理,因为《仪礼》十七篇,全是礼仪的详细记录,这书一般光记仪节,不讲礼的意义。

  《仪礼》是儒家传习最早的一部书。以前人们说这书是周公姬旦做的,不大可信。《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出于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述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汉书.儒林传》上说孔子“论《诗》则首《周甫》,缀周之礼”。司马迁说《礼》记自孔氏,班固说孔子把周代残留的礼采缀成书。《礼记·杂记下》上也说:“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显然,《仪礼》成书于东周时代。

  《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礼记》:“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指君王之孝。三德即三老。汉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天子以父兄养之,因此说,君王之孝在于“任善不敢臣三德”。

  有关知仪廉耻名人名言

  1.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2.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3.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5.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6.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蓝景仪说过的话

  这句话是蓝景仪小时候犯错,蓝忘机要罚他时,蓝曦臣说的:“忘机,你看他多像当年的魏公子。”这话倒是救了蓝景仪,也把景仪养成了蓝氏唯一的嘴炮——蓝怼怼。不过到目前为止,《陈情令》正片和预告片中都没有这个场景的出现,期待会有吧

2020-07-14


上一篇:小王子语录经典 有关小王子与玫瑰的情话

下一篇:猪的语录 幽默寻猪启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