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名言 麦克卢汉名词解释130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即在传递着一种讯息,并用"媒介即是讯息"重新解释了人类社会的深层发展动因。这些理论对人们对媒介的理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其内涵以及在视觉传达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进行探索分析。

  关键词:理解媒介视觉传达媒介讯息

  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麦克卢汉笔下的“媒介”的内涵是人的延伸,就视觉传达领域下,平面广告就其形式而言,它只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广告主与受众者间的媒介,其结果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商业经济目的。

  麦克卢汉笔下的媒介即讯息是指“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笔者认为这里的“尺度”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会产生于媒介相关的标准和方式,这种标准和方式不是媒介的具体内容带来的,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决定着。此前一般的观点认为媒介的内容是讯息,媒介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是载体,具有影响的是媒介的内容而不是媒介本身。而媒介即是讯息的观点表明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内容,内容和载体是不可分离的。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是什么意思

  themediumisthemessage是什么意思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理论

  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和不解之处,欢迎追问我!!!

  如果您认可我的答案,请采纳。

  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O(∩_∩)O

  。

  名言警句大全

  卡尔德隆·戈麦斯:你无法用手指遮住太阳。

  网络:当远古时代的神,在丧失其权力的同时又都从坟墓中走了出来,以求支配人类生活,开始永恒的爱。

  沈从文:不让我说我可以不说,但不代表我没有这个能力。

  好莱坞:死亡是容易的,但喜剧非常难。

  席勒: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够游戏;只有游戏的人,才是完全的人。

  马化腾:开放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而且是一种能力。

  麦克卢汉:愤怒的受众正是忠实的受众。

  蒂利:社会过程是路径依赖的。

  张小娴:不忠的男人是可怜的,他们不是故意不忠,而是他们受不了寂寞的侵袭。

  海明威: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网络:一个人以何种方式获取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知识。

  让·莫奈:来源mingyan.gushiwen.org人民别无选择时就会接受改变。

  海德格尔:烦与畏是人对于时刻与存在的基本反映。

  网络:我知道至少有一半被浪费掉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究竟是哪一半。

  拉丁文:健康的身体承载健康的精神。

  亚当·斯密: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网络: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禅宗:月影松涛含道趣,鸟语花香透禅机,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马克·吐温:对于一个手中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

  网络: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

  格雷厄姆:你是正确的,是因为你的事实根据是正确的,你的推理是正确的,这是唯一使你正确的原因。

  甘地:一旦追究动机,所有的善行都变得可疑。

  乔布斯:人们不知道他们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

  布尔迪厄:知识的积累并不代表优越,它只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纳乔姆·希克梅:人的一生总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

  资料参考:http://mingyan.gushiwen.org/type_zheli_1.aspx

  怎样理解麦氏理论中的媒介即讯息

  对“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媒介即信息”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指的是由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引起人类事物在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1、媒介和讯息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失去任何一方都没有意义,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二者不是书皮和书页的关系,而是一张明信片和明信片上的内容的关系。一份报纸、一则电视新闻的讯息绝不仅仅指纸上和电视里的文字语音内容,还包括了报纸和电视的媒介形态传递出的讯息意义,。如:当我们看到石碑上传递的讯息和打开电脑网页上传递的讯息,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石碑和网页上的讯息,还能感受到科技的进步。

  2、相同的讯息在不同的媒介中,效果是不同的,媒介自身就传递讯息。例如: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字体、不同书法、不同的颜色、不同材质的书

  写工具写,写在不同的材质上,传出来的讯息是不一样的。如:一般活动的通知都是用红纸黑字写,而讣告通常用白纸黑字写,其中就传达着悲喜的讯息;一条结婚信息,编条短信发过去和亲自登门送请柬,就体现的接收人对出席婚礼重要程度。同样的语义内容,方言与普通话传出来的讯息是不一样的,音量高低、音色好不好、普通话标准不标准,传出来的讯息也是不一样的。

  服饰就包含着人的信息、人的内容:性别、年龄、职业、身份、阶层、气质、个性、品味等;服饰包装不同,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服饰就是人体的媒介,如:一个穿军装和一个穿警服的人站在一起,我们一眼就能分辨出他们的职业。

  3、一种媒介可以构成另一层次的讯息内容,讯息和媒介不是固定的,是分层次“套嵌”的。例如:我们经常在看电影时看到电影里某个人物在看电视或听音乐,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人物所看的电视节目或听到的音乐,而这些电视节目或音乐本身又是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再如:可以把语言看成是无形的思想的媒介,语言又是广播等媒介的讯息内容,广播等又是电视媒介的讯息内容之一。

  4、媒介比讯息还重要,媒介的重要效果和对社会历史发展作用更大的是技术(形式),而不是讯息内容。例如:同样的广告,在云南卫视播放和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收到的广告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论文,发表在SCCIC类期刊、“核心期刊”上的就比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更被认可,因此有时评价论文的质量如何,社会干脆只认期刊类别,而不论论文本身;同样的一封信,用快递邮寄和用平邮邮寄,所蕴含的轻重缓急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5、旧媒体可能会成为新媒体的内容。麦氏说:“除了光这个例外,其余

  一切媒介都是成双结对的。一个媒介是另一个媒介的‘内容’”。”例如:印刷术使用手稿、电视使用电影、电影使用剧场、文字作品使用声音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杂交也好,母体承载子体也好,都要产生新的化合物,如象有声电影或‘无马拉的车’一样。”一种媒介的内容往往取自于另一种媒介,而在涉及新媒介时,其内容通常都来自于之前的媒介。文字、声音、电影、电视等等都是一种媒体,它们能承载、传递信息和情感。在web2.0时代,博客、播客、维客引入并聚合了它们,成为能够容纳巨大信息的新媒体。例如:博客的个人日志是通过文字来诠释它的内容,播客则更多地借鉴了声音、电视、电影图像等来完成内容的表达。互动维客则更像一本在线编辑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借助的旧媒体形式更丰富。旧媒体是新媒体内容的观点,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有它的现实操作意义。它启示我们运用媒介之间相互容纳性特点,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媒体,同时通过新、旧媒体的竞争,实现媒介生态的繁荣。

  6、新媒体是对旧媒体的扬弃。新媒介是对旧媒体的延伸,它的元素在旧媒体里萌芽,它是对旧媒体一些元素的放大,对另外一些元素的舍弃。例如:播客作为新媒介产生,就是将博客里的“音频播放”、“视频浏览”“图片相册”等元素的放大,而对文字元素等一种或多或少的舍弃。网络电视,如点播版的ppstream、pplive等改变了电视你播我看的被动局面,电视稍逊即逝、不可及时回顾的缺陷得到弥补,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内容及不同时间段进行观看。正如牛顿曾提到的“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旧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新媒体的巨人。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有关的个人资料

  麦克卢汉是谁?

  五年前,我在深圳世界之窗游览时,同行的一位三岁小儿老是冒出一句口头禅:“好酷哇!”吃冰激凌“好酷哇!”看雕塑“好酷哇!”看表演“好酷哇!”。众人忍俊不禁。我不禁感慨万千。

  这个“酷”(cool)字,是麦克卢汉普及的。20世纪的60年代,前卫的嬉皮士喜欢这个字。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借用了这个俚语,用来形容热门的媒介。该书的序言里有了一句话:“你们孩子家为什么用‘酷/冷’(cool)这个词去表示‘热’(hot)的意思?”60年代,美国孩子和年轻人“扮酷”。如今的中国年轻人,也处处喜欢“扮酷”了。

  其实,麦克卢汉的影响何止于年轻人呢。如今的几十亿人,谁不知道“地球村”这个概念?“地球村”的发明权,就在他的手里。这个词的诞生的产房,就是他这本《理解媒介》。

  《理解媒介》业已进入经典的学术殿堂。麦克卢汉早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理论家。1964年,这本奇书横空出世。麦克卢汉说: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印刷术、广播、电影是“热”的,口语、手稿、电话、电视是“冷”的……有人说,这些观点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既使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驰神往。既使人震惊迷惑,又令人耳目一新。于是有人说麦克卢汉是一本天书,难以理解,是斯芬克斯之谜。

  40年前,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别若天壤。

  褒之者宣告他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1965年的《读者指南》列出四篇有关他的文章,分别刊载于《评论》、《纽约客》和《哈泼斯》。一时间,“麦克卢汉热”风靡美国,他的著作也成为畅销书。1966年至1967年,这“热”潮达到顶峰,美国最著名的几十种报刊如《幸福》、《新闻周刊》、《生活》、《老爷》、《全国评论》、《党派评论》、《纽约客》、《新墨西哥季刊》、《周末评论》、《花花公子》等,都刊登了有关麦氏的文章。他还不时应邀在电视上演讲,出尽了风头。

  他太有名了。欧洲语言里居然出现了几个以他命名的词汇:mcluhanism,mcluhanist,居然产生了“麦克卢汉学”。

  贬之者骂他是“通俗文化的江湖术士”、“电视机上的教师爷”、“攻击理性的暴君”、“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巫师”、“波普思想的高级祭司,在历史决定论的祭坛前为半拉子艺术家做黑弥撒的教士”。攻击他“出尽风头,自我陶醉,赶时髦,追风潮,迎合新潮。可是他错了”。宣判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巡回论证、同义反复、绝对、滥用格言、荒谬绝伦”。

  历史给这些保守派和卫道士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扑面而来的数字时代、网络生活、虚拟现实、赛博空间,使一切攻击不攻自破。信息高速公路证明,他是对的!20世纪90年代初,吹响网络时代号角的《在线》杂志(Wired),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tronSaint)。“在线”一族供奉他为祖师爷和开山祖,虽然他并不懂技术。

  如今,他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的“梦呓”变成现实竟然会这么快。

  40年前,麦克卢汉像是一个“幽灵”,一个独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他独自孵化出了一种全新的思想:媒介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潜心研究传播、电脑等电子技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他成为新技术媒介的教师爷,又是技术革命的传教士。40年后,他播下的种子长成了信息网络、虚拟现实。

  世界范围的麦克卢汉热,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时间不长。目前的麦克卢汉热,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到冷落的麦克卢汉,终于在数字时代复活了(可惜,我们无缘再聆听他的滔滔雄辩,他去世于1980年)。这是理性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公正的,在学术殿堂里给他留下了神圣的一席。学界是清醒的,纠正了过去对他的误读。

  这一次热潮,不仅范围广、势头猛、评著多,而且已然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汰洗。信息高速公路崛起,知识经济到来,虚拟现实的出现,才使人们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对的!他所谓的意识延伸就是赛博空间,他所谓的地球村已然到来!他的确是电子时代的先驱和预言家!60年代读不懂的天书,看上去胡说八道的东西,等到如今,都明白如话了。

  这一次的热,可以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书目为证。这个书店可供出售的有关麦克卢汉的著作和他本人的著作一共有28种。与此相反,托夫勒、奈斯比特、亨廷顿、福柯、赛义德这些在中国红得不能再红的大牌人物,不是只有寥寥几种,就是根本没有一席之地。

  中国人对第一次的麦克卢汉热浑然不觉。我们在“内战”中几乎埋葬了一切人类文化。奇怪,80年代等他陷入低谷时,我们却把他引进来了。那时的中国,久旱逢甘露,多么渴望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啊!20年来,他的著作已经被译介,他的基本思想进入了大学课堂,他的一些奇特警语,学界已经耳熟能详。不过,总体上说,我们对他还是一知半解,严肃的批评并不多见。

  《理解媒介》,〔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24·00元;《麦克卢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33·60元。

  怎么理解麦氏理论中的“媒介即是讯息”

  信息领域的技术决定论。

  一方面,肯定了媒介技术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不是媒介内容影响了社会,而是媒介本身影响了社会)。另一方面,过度夸大了技术的功能。

2020-10-08


上一篇:潜水的名言 潜水的说说

下一篇:哈利波特中的名言 哈利波特中的名言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