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的名言 晏婴论季世115

  淫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

  近臣默,远臣喑(yin),众口铄(shuo)金。

  刑无罪,夏、商所以灭也。

  桀、纣,君诛乎,民诛乎?

  民不苟德,福不苟降。

  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

  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

  上下交离,此三代之所以衰也。

  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之。

  有贤不用,安得不亡?

  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

  相贤者国治,臣忠者主逸。

  忠不避死,谏不违罪。

  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非所以国君者。

  朝居言责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

  为政何患?患善恶不分。

  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关于晏婴的名言及故事

  雄辩四方的晏婴

  晏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桔生淮北则为枳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婴坚守的也就是这种精神。

  晏子 名言警句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晏子

  挂羊头卖狗肉。(晏子)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於淮北则为枳。(晏子)

  关于晏子的格言,谚语是什么?

  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亲附。”“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

  著有《晏子春秋》。

  晏婴和顾炎武的爱国名言

  挂羊头,卖狗肉。《晏子春秋》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莫若:不如。故:故人,老朋友。这两句大意是:衣服旧的不如新的好.而人却没有比彼此了解的老朋友更好的了。这是墨子告诫齐景公的话,而景公却嫌故人知实情,摸老底,不听晏子的劝告。后曼子辞官.百姓大乱,景公不得不重新召回晏于理政。这两句话至今仍有格言意义。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廿七》

  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廿七》。为:实际去作。这两句大意是;实际工作的人,经常获得成功;坚持走路的人,常常能到达目的地。旬子《劝学》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之说,可作此二句的注释。两个“常”字,说明有志者,有恒心者,事业一定能获得成功。反之,外界条件再好,本人能力再强,只要你不去作,就一定什么事业也作不成;行路也是如此,不怕慢,只怕站,只要不停,终究会到选目的地。故前人日:“业精于勤,荒于嬉”(见韩愈《进学解》)。可以此二句劝勉青年人:只要对事业有孜孜不倦的精神,有锲而不舍的态度,则一定能获得成功。

  进不失廉,退不失利。《晏子春秋》

  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二十一。昭昭:明亮的样子。不若:不如。曀(yì义)曀:阴暗貌。这两句大意是: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阴暗。由于本身质的规定性,星的光亮远不如月,即使月处于昏暗的状态,也比星星明亮。它一方面说明了事物的限度,即万物都存在于某种限度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星与月是不可比拟的。可用于说明事物彼此之间的差异。

  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七。欲:欲望,欲念。中听判断讼事恰当适中。这两句大意是:节制私欲,那么百姓就会富裕;判断讼事无差错,那么百姓就会安定。这两句主要是对统治者而言。统治者如果享乐腐化,滥用民财,百姓自然不会富足。判断诉讼如果不公正,贪赃枉法,自然民心不服,也不会安定。可用于要求统治者生活要节俭,处理民事纠纷刑事案件要公正而正确。

  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这两句大意是:店门口挂着牛头,店里面卖的却是马肉。意即表里不一,名实不符。~在原文中只是一个比喻。春秋时齐灵公喜欢宫中女子女扮男妆,于是上行下效,社会上妇女仿着男装蔚为风气。齐灵公严令禁止,却有禁不止。齐相晏婴告诉灵公说:“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意思是:你自己的做法像挂牛头卖马肉一样,表里不一,言行相违,怎会使人信服?你若严令宫中女子不着男装,则社会上就没有谁敢穿了。后来刘秀《原丁邯诏》:“悬牛头,卖马脯;盗跖行,孔子语”,宋代普济《五灯会元》:“悬羊头,卖狗肉”,皆由《晏子春秋》~一语化出,都是说明名实不符,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

  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晏子春秋》

  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晏子春秋·内篇向上》

  春秋·晏婴《晏子春秋·内篇向上》二十。刻:苛刻。谀(yu余):谄媚,奉承。这两句大意是:不掩盖别人的贤良,不隐蔽别人的长处,不苛待下级,不谄媚上司。这几句写一种刚直无私的品格,针砭那些嫉贤妒能、媚上压下的人,至今仍可借鉴。

  评价晏子的名言

  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

2020-11-17


上一篇:雷伊的名言 雷伊的语录

下一篇:明亮名言 精神明亮的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