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名言 淮南子名言名句114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4.福莫大于无祸,利莫美于不丧

  呵呵!就知道这么多了~~~

  

  《淮南子·说山训》中有哪些名句?

  1.人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释义:人如果不仅仅只具有小觉悟,并还能大彻大悟,就不会有大的迷惑和糊涂;人如果不仅仅只具有小聪明,并还具有大智慧,就不会干出大的蠢事。

  2.人莫鉴于沫雨,而鉴于澄水者,以其休止不荡也。

  释义:人是不能用混浊起沫的雨水照形的,而只能用清澈的河水当镜的,这是因为清澈河水静止而不荡漾。

  3.圣人终身言治,所用者非其言也,用所以言也。

  释义:圣人一辈子都在谈论治国修身平天下,但他实际上运用的并不是他说的那些言论,而是运用他说这些话时所依据的思想和精神。

  4.是何则?行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

  释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鹦鹉只能学舌效仿些人说的话,而它自己不具备语言的功能,也就不能达人意。

  5.故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

  释义:所以只会循着人家脚印走路的人是不能走出自己的路来的。

  6.故未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释义:所以枝末是不可以强过根本的,手指是不可以粗过臂膀的。

  7.水定则清正,动则失平。

  释义:水静止时就清澈平稳,流动起来就失去平和。

  8.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

  释义:江河之水之所以能成为百谷之长,是因为它能处低洼之处,唯有能处低洼处,所以能为“上”。

  9.是故小不可以为内者,大不可以为外矣。

  释义:所以事物小可以小到没有内部极限、大可以大到没有外部边界。

  10.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释义:君子行义,并不因为无人知道而停止下来。

  淮南子中哪句名句跟马致远的“致远”有关?

  “非宁静无以致远。”《淮南子·主术训》,非宁静无以致远:“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马致远的字“致远”是取自《准南子》中的名句

  关于《淮南子》的诗句有哪些?

  《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道家名言名句都有那些啊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

  7)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8)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1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1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七十七章

  15)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16)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7)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18)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淮南子名篇

  淮南子》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巨著,其思想是丰富的、深邃的。

  《淮南子》在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汲取了新的自然科学成果,对世界的起源作了更为详尽的描述。它说:“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故日大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于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天文训》)当天地尚没有形成时,只是一种混混沌沌的状态,这就是太昭,然后,才依次形成宇宙、气,气又分解成天地、四时、水火,进而产生万物。由于万物都是一气所化,便具有了共同的物质基础,所以万物是可以相互感应的。人与万物的来源是共同的,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因此,人是一个小的宇宙。“头之回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精神训》)这个说法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的观点很相似,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形神关系问题历来是思想家关注的热点。在汉初社会,神学思潮占据着统治地位。面对这种情况,《淮南子》从其气一元论观点出发,阐述了形神关系的问题,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鬼神思想。《淮南子》认为:“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精神训》)“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原道训》)形、气、神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倘若其中一个出了问题,就必然伤及二者。就三者的根源来说,气是主要的,它构成二者存在的基础;就三者的作用来说,以神为最重要,神主宰着人的形体、欲望等,所以要“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同上)

  《淮南子》提出因时而变的社会历史观。它认为,社会的政治制度、法令法规是起源于人们的需要,“法生于义,人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主术训》),当社会发展了,人们的需要变化了,政治制度、法令法规也应相应改变,不可固守先王之法,不可因承秦之制,“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受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泛论训》)

  《淮南子》从汉初取得统一政权的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出发,改造了老子的“无为”学说。它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为,而是因势利导的积极行为。它说:“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鲸、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因此,它得出结论说:“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求,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修务训》)这就是说,不要用主观意志和个人爱好去影响客观规律,而应服从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无为”。这种崭新意义的“无为”体现了掌握封建统一政权的地主阶级对其阶级事业充满了信心和重视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

2020-09-16


上一篇:改编名言 改编名言警句

下一篇:公德心名言 公德心名言警句